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司令突然在军事论坛上发表了激烈言论,声称为了应对中国火箭军,美方已经想出了一个“终极方案”。
他的意思大概是,美国提出的这个方案,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应对的办法。
听起来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某个人物,突然掏出《葵花宝典》,捏着兰花指露出大笑,说:“绝世武功已得,我已无敌于天下!”
为什么美军对咱们火箭军如此忌惮?他们到底用了些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
一、从“二炮”到火箭军
在50年代,为了应对核垄断和核威胁,我国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导弹和核武器。到了60年代,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成功发射后,组建专业部队的任务变得迫在眉睫。
1966年7月,第二炮兵成立,这个名字是周总理亲自命名的。它就是今天火箭军的前身,民间习惯叫它“二炮”。
2015年12月,第二炮兵部队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现在,它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中坚力量!
当年的火箭军,主要负责掌控我国各种类型的导弹。而现在,它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上由东风系列导弹组成的“大家族”成了核心成员!
东风-41可以说是东风系列的“大哥”,属于超远程的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4万公里。
导弹的速度超过25马赫,这到底意味着多快呢?以东风41为例,只需要二十多分钟就能从北京击中纽约!速度实在太快了,让美国本土的反导系统在它面前变得毫无用处。
提到东风-21D,人们都称它为“航母杀手”。它配合预警舰和预警机,再加上北斗导航系统,能迅速锁定海面的大型舰只,让美军的航母不敢轻易靠近。
东风-17被称为高超音速导弹中的“灵活者”,因为它不仅拥有滑翔能力,还能在飞行中临时调整轨迹。配合采用钱学森的导弹技术,它的飞行路径几乎无法被预测出来,让对手难以提前判断。
它本身就具有隐身性能,在雷达屏幕上几乎不好被找到。就算被识破,以它超快的速度和灵活的机动,也让拦截变得非常困难。
东风-17的问世,让美国在东亚区域特别是为应对的萨德、爱国者3这些反导系统以及航母战斗群都变得毫无用处,成了一堆废铁般的存在!
东风-26可以直接命中关岛,专门针对的是所谓的第二岛链!
更值得一提的是,东风26的发射方式非常灵活,不用专门的发射井,也不用提前布置发射阵地,普通的导弹车就能搞定发射任务。
对于一款中程导弹来说,几乎成了对手的梦魇,根本没办法提前拦截或攻击。
这些导弹的射程各异,功能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防线,笼罩在我国领土上空,也像一把悬在敌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领先的原因
中国火箭军变得如此强大,主要是因为在技术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获誉为“钱学森弹道”的功劳绝对不能被忽视。
有人说,真正无法拦截的弹道其实就只有两种:一种是中国称为“钱学森弹道”的,另一种则是印度的布朗弹道。
前者意味着哪里发射,弹道就直接打到哪里,过程倒是不那么重要,重点是最后一定能命中目标。
后者的意思是弹在哪里打,弹道在哪里走,整个过程都不在意,发射者也不知道这导弹到底会飞到哪儿。
钱学森弹道之所以那么厉害,是因为在推进的同时还加入了滑翔,这样靠着攻击动力学在大气层边缘做跳跃,就像打水漂一样飘忽不定。
就算敌方雷达锁定了它的位置,也没法算出它的轨迹,要是连轨迹都算不出来,拦截就更别想了。
大家都被震惊的另一项能力,是“推进技术”。这可是导弹的核心,帮助东风导弹实现了超过10马赫的速度。
让全世界都觉得羡慕的,还得说中国的风洞技术,中国有着全球最强的风洞阵容,比如JF-12和JF-22风洞,它们的性能简直“不得了”。
早在2012年,我们就建起了JF-12风洞,这个设备可以模拟9倍音速的飞行环境,还能还原两万五千到五万米高空的气候条件。
拥有了JF-12和JF-22之后,中国变成了全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在地面上模拟所有高超声速飞行器可能经过的“飞行路线”的国家。
这点儿,连美国和俄罗斯都难以做到。而且我们还在研发新的风洞设备,未来可以模拟十到二十五倍音速,一旦建成,绝对是全球领先水平。
何况,中国拥有充足的电力基础设施,能支持如此大型的风洞实验。这些实验耗费的电力数额非常惊人,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根本难以提供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持续电力供应来完成类似的测试。
正是凭借在弹道、推进和风洞等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的突破,中国导弹技术才得以持续提升,最终让火箭军成为美国难以忽视的“眼中钉”和“心头肉”。
美国对火箭军的忌惮,实际上是担心自己的“霸权基础”受到削弱。
曾几何时,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网络,是它掌控西太平洋局势的关键保障。
如今,韩国、冲绳、关岛,以及菲律宾和新加坡的基地,都已经落入了中国火箭军的打击范围,成了明显的目标。
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冲突,火箭军能够迅速瘫痪这些基地,让美军的战机和舰艇根本没有机会出动!
在局势升级的情况下,火箭军可以直接攻击太平洋核心地区的珍珠港,甚至是夏威夷,让美军重演二战时期的教训!
更令人关注的是,火箭军的打击下,美军最看重的航母战斗群也失去了昔日的威力。东风-21D和东风-17都专门针对大型舰船,航母再强大,也难敌这种精准打击。
到了1996年,美国航母还能在中国附近的海域自由穿梭,而现在,估计得退到几千公里开外,才敢敢稍微放松一下。
在2001年,美军的侦察机还能在我们国家的空域自由飞行,结果最后造成了王伟烈士的牺牲。
现在,美国完全不敢轻率行动了,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开火,不仅本土和基地有可能遭到反击,甚至威胁到自己家门口的安全。这种可以打到自己家门口的威慑力量,正让美国最感担忧。
三、对策
这支部队从“第二炮兵”转变为火箭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成绩显著,从最初的无到有,再到如今的强大。
现在的火箭军让中国拥有了“不找事但绝不怕事”的底气,也让那些想要霸凌的国家心生畏惧,不敢随意行事!
为了应对火箭军,美军可真是拼尽了心思。太平洋舰队司令约翰·阿基里诺提到的“终极对策”,其实就是所谓的“分布式作战”。
这种作战方式是在2004年出现的,那个时候,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位少将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这种作战方式就是把部队散开部署,遍布很大的范围,还涉及多个地区,同时利用不同的平台进行协作,目的是为了获得并保持作战实力!
这个思路在2009年被美国国防部提出,收录在《联合分布式作战概念》里;到了2014年以后,已经成为美军制定作战方法的主要指导原则。
但说到底,这种作战方式听上去很高深,其实归根到底归结为四个字——“化整为零”。
简单来说,以前美军的战机和弹药都集中在关岛、冲绳这些大型基地里。
这就像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火箭军发起一次导弹袭击,不仅鸡蛋全碎,连篮子也一起被端走了!
现在的思路是把鸡蛋分散到十几个篮子中,部队都变成了几支小队,还配备了完整的后勤保障。
加油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以及战斗部队,都被安排在这些小规模的部队中。
这些小部队会被部署到日本、菲律宾甚至澳大利亚的小机场,有时还会在民用机场“占个位置”。
按照美国人的想法,把这些部队拆得如此零散,火箭军要想集中打击也就变得不那么容易,目标太分散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攻击效果。
这种“狡兔三窟”的策略,乍一听确实挺有意思。不谈具体效果,光听起来似乎有点熟悉感。这种作战方法,不就是我们过去经常用的游击战、麻雀战吗?
这真应了网友的话,中美两边都变得像对方一样。中国开始用炮火轰击,美国则学会了穿插打游击战。
美国人在游击战上的表现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在补给方面一直遇到麻烦。
中国人在打游击战的时候,通常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作战方式需要的后勤补给非常少,可是美国的分散式游击战方式就不同了,因为它是在海上展开,所需的补给量明显要多得多。
因此,美国首先得应对后勤补给的问题,以前在大基地里,油库、弹药库、维修车间都集中在一起,战机加油、挂弹就像去食堂吃饭一样方便。
现如今,所有的后勤都拆散成十几个小机场,就像把一个大型食堂分成了十几个街边的小吃摊,每个摊位都得准备油料、弹药和零部件。
比如说加油机,以前在关岛的一个基地集中加油就行了,但按照新的战略布局,现在得跟着各个小部队跑。光是加油机自身的燃料消耗,已经不少了。
再加上其他的武器弹药、导弹以及一系列装备和耗材,所需的补给实际上已经变成之前的两倍多。
更关键的是,美军这些小分队要想有效发挥作用,得依靠卫星和预警机保持联络。而我们拥有的反卫星导弹和电子战飞机,可不是虚有其表。
到那个时候,美军的卫星或许会被“搞失明”,预警机也可能被干扰得像没有信号的收音机一样,到时别说协同作战,就算自己误伤都算幸运了。
去年在南海的演习中,美军的两架F35突然失去了信号,差点把自己方的加油机误认为是敌人,差点发生误击。
其实,对于美军那些零散的小型机场,火箭军根本无需逐一点名。
东风-17这样的高超音速导弹,一击就能命中跑道、油库和指挥中心,一发下去,小型机场的主要设施就基本瘫痪了,无需进行全面毁灭。
四、总结
美军司令所说的“无解对策”,实际上就是在给自己打气。现代作战讲究的是体系和整体运作,而不是依靠某个天马行空的单一策略来应对。
实际上,美军与其费心思研究怎么“应对”火箭军,不如多想想和中国好好沟通、协商的办法。
眼下的国际形势已经不能靠动武解决了,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和平发展这个正道。
和兴网配资-线下炒股配资网站-股市配资网-配资咨询平台客服24小时在线咨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